前几天在上海参加MWC2015展会时,寰寰姐打了辆车,从酒店去上海国际新博览中心。司机师傅问了一句,有什么展览吗?当听说是有关通信行业、手机产品的展会时,这师傅来了兴致。
除了开放式的技术架构之外,与IBM、SAP等跨国企业的合作之外,OpenStack体系则是华为开放生态圈的一大亮点。
核心来看,华为在云计算领域的战略打法,就是基于对核心大客户的需求理解,先从电信行业突破,先有电信级的可靠性、专业性,再向各行业逐步渗透,在华为的融合战略上,打通云计算的核心关键领域。
有这样的战略布局,华为企业BG也开始了深入IT的发展。可以说,基于对运营商业务的了解,对运营商IT业务的不断探索,由此华为一步步深入各大行业的用户需求中,从政府、到石油、银行等一系列大企业用户。
HCC2014上,华为首届开发者论坛成为一大亮点,华为拿出了“真金白银”开放平台eSDK,这是首次贯通存储、服务器、网络的全面开放的技术支持体系,当前已开放的包括网络交换、无线LTE、数据中心网络、服务器、存储、虚拟化、视讯、UC、融合会议、视频监控、呼叫中心、BYOD、SDN等产品与解决方案。
对大企业用户来说,电信级的专业、可靠,是云服务的重中之重。而这一点,是华为优于所有其它IT企业之处。
但已经在私有云领域走得很顺的华为,为何却在此刻要推出公有云服务?根本来看,这是基于对云计算业务大势的判断。
事实上,新开变态传奇所谓华为在公有云服务上“来晚了”的说法也不尽然,相比于亚马逊、微软以及阿里等企业的云服务业务来说,华为是有点晚,但从客户需求层面来看,并不晚。
而在最核心的技术层面,到2014年时,华为在云计算、大数据领域已经不再是一个硬件设备供应商的角色,从底层的基础架构到云计算、大数据系统平台,从数据中心到企业分支、企业中的个人用户,华为已然具备了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的能力。
为了更好地服务合作伙伴,华为还成立了eSDK团队,支撑华为产品的能力开放,并逐步建立公司能力开放的管理机制、接口规范、开放模式、对外呈现模式和未来可能的商业模式,为开发者提供专业服务。目前,华为正携手1000多家开发者共建这个开放的生态圈。
做好云生态的建设,这是华为这几年一直着力打造的,企业既是客户,也可以是生态圈的合作伙伴之一,可以说,OpenStack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厂商和客户的关系,OpenStack正在重构市场秩序。作为没有任何包袱的“后来者”,这是华为弯道超车的杀手锏,也是其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步,
出租车用互联网软件抢单,这个已无须多言,但用华为手机抢单快,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。我和司机都不是技术专业人士,新开变态传奇华为手机的基带芯片、或者信号模块是不是有什么“通信秘密”,没必要多分析,但事实的结果已经很清晰了,因为抢单快,这是司机们的根本利益所在,于是很多上海司机纷纷买了华为手机。
2010年,在华为上海云计算中心采访时,一位华为人士的话让人印象深刻:曾经华为的主战场在运营商领域,但华为的下一个爆发点一定是IT云服务领域,这是千亿美元的大市场,这是华为未来的重心。
华为在通信行业20多年的积累,这是一种无法用什么准确数据、指标来衡量的标尺,也没有什么参数可言,但这种积累以及在技术上的扎实功力到了一定阶段,当华为再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时,并且在走过基本布局之后,这种深厚功力所累积的“底层优势”就会形成质变。
这一时期,华为的云计算战略很明确:主要为政企、电信运营商、大企业、转型中的传统行业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。这一时期也是企业建设私有云的关键时期,华为基于多年的积累,基于对大企业客户的理解,拿下了诸多大单。
能看得出来,今天华为推出公有云服务,就是一种“全体押上”的决绝意志,而决绝意志背后其实也有华为在大势、云道、战术方面的通盘考虑。
随后则是华为在云计算领域的大力推进,并举办了每年一次的华为云计算大会(HCC)。从这几年的HCC上可以看到,华为在云计算领域的进展也非常快。从业绩上看,华为企业业务2013年的收入是152亿元,增长率高达34%。从排名上看,据Gartner数据显示,2013年华为服务器全年出货量列全球第四,华为存储产品在中国区出货量排名第一。
有的放矢,尤其是抓住大型企业用户的核心需求,这才是华为“聪明”之处、也是其在云服务领域的重点。
与这些IT巨头的云服务相比,华为有三大“弱势”:华为来自通信行业,IT云服务无论如何是华为最传统的运营商业务之外的新业务;华为早在2009年进入云计算领域,但以私有云为主,公有云来得更晚;除亚马逊、微软之外,阿里巴巴、等诸多云服务都早已经推出,这时的华为如何应对激烈竞争?
首先,随着客户的业务变革,对IT的依赖也在加深,企业用户更希望有一个更敏捷、更灵活的方式支撑业务创新,而公有云更能匹配企业用户的这些快速创新的需求。其次,很多客户既需要私有云的安全保证和现场服务,也需要公有云的灵活性和弹性扩充能力,华为开展公有云服务的初衷,就是要想为客户提供给多元化选择。
再来看公有云服务这一领域,先不谈公有云还是私有云,就云服务而言,亚马逊、微软,这应该是全球最早布局云服务的企业,尽管有“中国数据业务”发展政策的种种限令,微软借道世纪互联辗转在华落地了其?Azure云服务,亚马逊随后也与中国地方政府合作,将其云服务带入中国。
尤其是在云计算战略方面,华为在IT领域没有历史包袱,可以使用一些颠覆性的创新的技术重新构建企业与运营商IT架构。如华为内部部署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桌面云,目前已扩展到13万个虚拟桌面。同时,华为在全球建设了400多个数据中心,其中160多个是云数据中心。
这就是已经落地的云计算应用,华为公司把分散的主机并成“云状态”后,CPU芯片的利用率提高了16倍,不仅节省设备投资,运营维护甚至电费开销都大大缩减了。而2009年时,华为已经开始从企业内部应用切入到云计算领域,推出了“云帆计划”。不仅自家的员工全部转到云计算上办公,同时已有近万人开始进行云服务的研发、投入,并与上海市政府的云海计划合作。
2010年寰寰姐去华为上海公司采访时,看到华为的几千名工程师的桌边已经没有了笨重的电脑主机,一部部个人电脑的主机已经“连”到了大型服务器上,每个终端显示器借助一个几百块钱的装置往内部网络上一连就行,使用功能完全一样。
另外,关于融合存储,在存储领域,华为可以说是一个后来者,但却来势汹汹。Gartner报告显示,2014年Q1华为存储全球收入以唯一的两位数增长列增长率第一。
华为成为OpenStack的金牌会员已有两年,在OpenStack的网站上有所有成员企业、开发者做出的贡献的实时统计,无论是对“较大改动体验”还是“Bug修复”的贡献,华为都排在前十名。华为对OpenStack的总体贡献率排名第四,是除互联网企业GoogleFacebook雅虎之外的唯一一家IT企业。
“你看,我刚买的华为Mate7手机,3200多呢。为什么要买这个手机?抢单快啊!我们出租车师傅里,十个至少有四个都用华为手机,就是因为抢单快。有没有过对比?有啊,跟别的手机一起抢,我拿华为抢得就快。之前我用的也是华为,太久了,就换了这个新款。”
于是,在2013HCC华为云计算大会上,华为首次引领创新正式推出了Fusion(融合)战略,通过计算、存储、网络、虚拟化、数据中心等技术创新和融合,采用开放架构与第三方系统融合,帮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,让企业客户的“计算不再有上限,网络不再有边界,存储不再有限制”。
融合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并不是简单的事情,要想真正做到多技术、多应用、多业务的深度融合,还离不开相关厂商从硬件到应用软件甚至是系统层面的合作。因此,对于融合IT?设施,最重要的就是开放,因为用户需求是多变的,只有真正开放,才能实现更多功能的整合,甚至是与其他产品的无缝整合。
围绕“Fusion”(融合)战略,华为推出了系列IT产品和解决方案,包括全球首个全分布式性能最强的云操作系统FusionSphere0、性能最佳的FusionCube融合一体机0等等,让“Fusion”(融合)战略变成了实在可行的解决之道。
比如,华为手机一开始也不是顺风顺水,也有过产品、市场等诸多方面的试水以及“交学费”的过程,但几年之后,华为Mate7成为让华为自己事先都没有预料到的爆款,一时“洛阳纸贵”。
“做企业业务就是做服务,新开变态传奇技术实现只是手段。华为关心的永远是客户的业务诉求。”如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所说,新开变态传奇华为的基础就是研发,在HCC2014上,华为正式发布FusionSphere0云核心操作系统。华为特别在云数据中心和电信云方面进行了相关能力的增强。云计算时代,没有哪家公司能够承包所有业务,新开变态传奇华为发展了数百家IT渠道商,将其FusionSphere作为标准集成到他们的软件上。
但也如我文章开头所讲,华为做事通常有备而来,早年在采访一位网络公司帮主时,这位行业人士就曾对华为有过这样的评价:“如何华为要全力押上去做一件事,那是非常可怕的。”
对于企业用户而言,先建私有云是必须的,但业务发展的灵活性也需要有公有云,这才是当下大型企业用户的最新需求。
从大的层面来看,也许华为推出公有云服务晚于亚马逊、微软以及阿里巴巴这些企业,但从势道术的战略分析上来看,华为的云服务既是大势下的新业务,再基于华为已经有私有云建设经验,其电信级的可靠性、专业性,以及公有云的弹性、灵活性以及开放的生态圈建设,这才是华为的底气所在。
为了更好的实现“融合”,华为坚持开放合作的战略,从2010年底正式宣布进军云计算领域,并启动“云帆计划”以来,华为就开始与各个行业的合作伙伴一起,共同提供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,为企业的数字化重构提供差异化、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和服务。